- 2010-01-28 15:53
- 作者:刘琪
- 来源:新浪博客
区域医疗信息化涉及的层面纷繁复杂,越进入深水区,就越需要一种平衡架构的艺术。西城区卫生局提出了“整合型”构想,意在通过厘清各参与方的定位,使其各司其职又能通力合作,以此突破区域医疗合作的待解难题。
“区域医疗协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区域卫生需求能够依托区域卫生资源加以解决。因此,必须要多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朱树宏表示,政府层面要考虑规划、整合、配置、管理区域卫生资源,而在老百姓的需求层面,就是希望能够享受到整合型的、系统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该从这两个层面来做信息系统,两者缺一不可”。
基于这两大视角,西城区希望以一种有效整合的方式,将区域卫生资源按照区域的需求,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给,继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模式。
“两面一套”,扮好政府角色
区域医疗信息化首要面临的问题是,采用何种协作的模式。模式不同,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应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目前基本上存在三种较为主流的模式:一是政府为发起方,主导区域协作,如北京西城区、苏州市等;二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主导,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探索的“申康模式”为代表;三是大医院作为发起方,协调区域医疗协作,以湖南省人民医院为核心展开“1+X”模式。
“模式无所谓好坏优劣,主要看服务的内容与服务方式。政府为发起方,更注重区域资源的配给;第三方机构为发起方,则从中立机构角度来提供平台;大医院为发起方,则更侧重其医疗服务的延伸。”朱树宏表示,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在一些发达地区和情况特殊的地区,“最好是由政府来推动,完全由大医院推动比较难”。
但是,政府主导的模式下,政府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各地尚处在探索期,想法与深入程度不尽相同。
在朱树宏看来,政府首先要从多视角来审视区域医疗协作,由此建立协作的信息系统。原先各地建立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多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展开,缺乏服务百姓的业务系统支持。可以说,政府管理视角与百姓需求视角,两者缺一不可。
“仅有政府管理,没有百姓服务,那只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而没有政府管理,为百姓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协调能力、决策等各方面,都将缺乏依据。”朱树宏表示,政府要统筹资源供给与百姓需求两大层面,建立兼顾“两个面”的一套信息系统,才能依托这个系统有所作为。
基于这样的思路,西城区卫生局2009年的工作重点被描述为“1711”,即建成一个门户、七类应用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以及一个灾备中心。“公共平台的投入和建设,是政府投入的重点。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中,属于公共设施的部分,应该由政府来建设。”朱树宏表示,对于医疗机构的个性化信息系统建设,政府更多通过标准、规划来予以指导,而不是一手包办。
由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机构的建设,既有各自操作的重点,又能够互相协作,这就避免出现一方取代另一方的错位现象。
“1+X+X”模式,探路医疗卫生服务协作共同体
从2007年4月开始,北京市西城区开始着手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创新平台。该试点项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德外社区服务中心及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组成,覆盖附近23万居民。
针对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类疾病专家与社区全科医生共同组成了以慢病为中心的疾病管理团队。在北京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制定统一的接诊程序、统一的检验质控、统一的诊断标准、统一的治疗原则、统一的慢病管理方案以及统一的康复计划,使广大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可以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据悉,人民医院与德胜、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站的预约转诊、远程会诊,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量上升了30%。目前,患者可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西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双向转诊、检验信息共享、处方共享、预约医生、预约检查和视频会诊,努力使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
不过,试点工作仅仅是“1+X”,西城区早已有了更深入的进展:“X+X医疗共同体模式”。所谓“X+X”模式,是指每个医疗共同体内,由数家三级、二级医院以及社区服务点,进行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
“我们现在已经是‘X+X’了。医疗共同体的二期工程在去年底就已经启动,目的就是将‘1+X’由人民医院一家拓展到多家医院,根据各自不同的特色与功能定位,来进行不同的协作。”朱树宏表示,共同体信息平台二期工程,区属医院特色专科的优势资源嵌入共同体,社区卫生服务能够更多地满足百姓多元化需求。
2009年七月份,西城区将启动医疗共同体的三期工程,主要解决医疗协作的合理性、有效性,实现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构建一个服务的有机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西城区正考虑试点“1+X+X”模式,即政府将考虑将由卫生局信息中心承担的一部分工作,交给第三方机构来落实,以实现政府在政策规划、资源配比、日常协调等思路的有效落地。
“在区域医疗协作中,政府不可能全包全揽,还需要一个支撑者。在未来,由政府与第三方机构联合推动区域医疗,将是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朱树宏表示。
多层推进,领跑新医改
4月6日,酝酿三年的新医改方案正式浮出水面。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它的提前破冰,已经引来各界的不同反响,但值得肯定的是,对于破解医疗难题,尤其是提振医疗信息化建设,都将是一个机遇。
“这个机遇将带动政府的政策制定、医疗机构间的协作、百姓的需求、企业提供的支持等各个层面的变化。无论是从观念的转变、投入的力度以及最终的效果,将可以有效突破原先各地自我探索的某些局限性。”朱树宏表示。
不过,西城区更大的冀望在于,提出比新医改更高的要求,领跑区域医疗协作的探索实践。为此,西城区将更多以我为主,从多个层面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
从西城区卫生局的角度,除了要深入推进“1711”重点项目,更重要的一个转变在于它的工作思路日渐清晰,即着力于制定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科学规划、建立可操作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区域卫生标准管理体系以及建设区域卫生公共信息平台。
其中,在规划方面,西城区已经制定了“2009-2010区域卫生信息化指导意见”,并积极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做出诸多探索。
此外,对于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深水区中的标准问题,西城区也勾勒了自己的推进蓝图。“我们的标准建设会区别与像HL7等国际标准,更多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做一些约定和标准化。”朱树宏表示,不能把标准化当做自定标准,因为要制定像HL7这样的标准,是区级政府所无法企及的。
朱树宏表示,西城区的区域医疗标准化建设更看重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即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协作,即数据可以利用、系统可以对接、服务可以传递与共享。“不同医疗机构已经部署了众多标准不一的系统,我们只注重这些系统之间公共的部分,即哪些是通用的,我们为此制定标准。”
而从医院信息化的角度,社保卡的实报实销是今年西城区的工作重点,大医院与区属医院将分别在6月份、7月份实现社保的实时报销。另外,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要实现有效的区域协作,已建的系统必须要进行改造,而具体如何实现,将由医院根据医疗共同体建设的要求,各自进行建设。
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方面,除了积极推进医疗共同体的二期工程,西城区社区医疗信息化的特色在于推进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即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提供健康服务,着重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的健康维护。
“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是以电子健康档案为载体的,将为百姓提供的从生到死的医疗服务整合起来,配给到各个医疗机构当中,并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朱树宏表示,西城区已经建设了区级的数据中心,以此为轴心,将各个医疗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串联起来,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给,并保证医疗服务的连贯性与可持续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