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看病:人人享其医
看病:人人享其医
  • 2010-01-26 18:08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医疗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医改的必然选择。这种变革具有非凡意义,它缓解了几十年来“看病难”的顽疾,让老百姓离“人人享其医”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看病难于上青天

“小病拖、大病挨、病危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早年流传的民谣,显示出人们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无奈。

一位在妇产医院工作多年的护士说,很多人把传统的就医状况概括为“快餐式”看病,还不是太准确,快餐是“随叫随到”,而问诊却未必能“随到随看”。“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很多人抱怨看医生常常3分钟就被“打发”,错在医生吗?

医生也抱怨:一上午看50个病人,4小时平分,即使连洗手间都不去,每个病人还不到5分钟,问病史、查体、开化验单、开处方、再分析做进一步检查……一上午连口水都没喝、厕所都没时间上,累得筋疲力尽。

医、患双方都不愿看到这种场面,可它就那样硬生生地存在着。

专家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据资料分析,中国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着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这表明了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

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和教育预算年均增长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是17.5%;在政府办的医疗机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2.4%,医疗收入占53.5%,财政补助占4%。这表明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公共支出体系改革严重滞后,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看病贵”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诱因。

小病进社区

“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都到大医院看病。” 原解放军301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医疗信息化专家任连仲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大医院医生资源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大病进医院,小病怎么办”的现实下,社区卫生服务逐渐兴起。1999年7月18日,国务院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将社区服务列为满足老百姓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北京市万寿路社区医院,就在《计算机世界》报社旁边,记者也经常去。一位带着孙子来看病的王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他带着孙子到大医院看个小病,挂号、诊断、化验、开药这一套下来,保守一点要200元左右。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看个小病特别方便,不用排队,免挂号费,花费也就五六十元,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我们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大医院治疗后,康复休养回到社区。”郭大爷高兴地说。记者还发现,去社区医院看病的50%以上是老年人。

目前,部分大中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过,社区医院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充分发挥功效,大多是充当了比药房多一些功能的医疗机构。一位社区医院的负责人很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北京市三甲医院每个专家每日的门诊量比一些社区医院一天的总门诊量还多,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对小医院还是不太认可。

前几天,北京市民刘先生起了个早,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挂号处排了40多分钟队,终于拿到一张下午的号。“这都不错了。我昨天来迟了点,所有号都拿完了。”看个咳嗽,为什么不去社区医院呢?“社区医院医疗水平、设备、药品都跟不上,还是去大医院放心点。”刘先生的话,反映了很多市民的心声。

信息化“福音”

“让信息走在人的前边、把信息送到医生桌面上,能让机器干的活尽可能让机器完成。”任连仲表示,解决看病难问题,信息化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通过流程优化,解放军总医院一分一秒地压缩各环节的操作时间。近两年来,该院门、急诊量和住院收容量增加将近一倍,在人员和设备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使排队现象大大缓解。

仅凭一张卡就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家医院看病、自助挂号仅需几秒钟就能完成、在社区看病可享受大医院资源、可以随时查看医生的诊疗过程……,医疗信息化正在向以病人为中心慢慢靠拢。

2008年,厦门市初步建成覆盖全体市民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全体市民建立了一套从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完整电子健康档案。厦门市已建立100多万份市民健康档案,在全市36家医疗保健机构投入使用,系统每月共享调阅近万次。“这一系统可以满足医疗、保健、疾控、科研等各种需求。”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说。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成后,市民看病时不再需要携带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就诊记录,只需凭着市民健康卡或社会保障卡,就能到市里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

自助挂号服务也大大节约了市民看病时间。如今市民到厦门市第一医院看病,只要在自助挂号机前插入市民健康卡,预约一位专家只用几秒钟的时间。同时,厦门市推出自助刷卡取药服务,患者刷卡的同时,药师就在后台配药,整个过程只需10分钟左右。

区域医疗势在必行

“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导致群众不论是患大病还是小病都希望到大医院找名医,城市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则少人问津。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服务不足,大医院负荷过重。”全国政协委员许钊说,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供需失衡。

现阶段,区域医疗信息化是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探索的方向,它可以在全局上均衡医疗资源的配置,使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任连仲表示:“医药卫生信息化已经进行了20多年,我们把绝大部分时间和力量都用于一个个基层卫生机构上。新医改意见出台后,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必须大干快干的事。”

发展区域医疗,厦门市走在了前列。据记者了解,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远程会诊,让边防战士在海岛上就可以实现“进城看病”。

吴勇是厦门某小岛海防连队的一个新战士,因训练摔伤造成右手环关节开放性骨折,必须马上手术治疗,可连队卫生所外科医生休假还没归队,当天雾大,船舶不能起航外送伤员。在这种情况下,连队与第174医院连线,开通远程会诊,通过视频,医院骨科主任刘好源指导连队卫生所年轻医生成功完成了急救手术。

发展区域医疗是新医改政策的重中之重,区域医疗信息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医疗界和IT界的重视。任连仲表示,建设区域医疗协同系统,最主要的是“统筹规划”。应该由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横向整合医疗服务,统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大型医院与周边多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纵向深入协作,实现双向转诊和医疗信息共享。

把病人放在首位

解决看病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医院院长的工作重心放在哪里?是扩张医院?还是让医院管理更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患者在某医院查血,要穿过一条马路跑到很远的地方交血样,取了之后再返回到三层楼看结果。或者患者去一个楼挂号看医生,要到另一个楼里拿药,挂号处、取药处在哪,很多患者找不到这个医院是可以规划的。

另外,医生也要明白他的职责到底是什么?我参加过一次医院院长的讨论,感觉他们更像CEO,而不是悬壶济世的医生,谈的都是怎么增加新设备,怎么建高楼,盈利多少,现金流多少,而不是怎么让患者满意。

从伦理学角度来讲,看病的这几分钟背后就是一个医患关系、医患信任的问题,医院管理包括医疗体制改革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价值取向,那就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使医院管理、医疗体制改革走向一个正确方向。

【责任编辑:风逝 TEL:(010)68476606】

标签:基本卫生保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