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预约挂号,看起来很美(1)
预约挂号,看起来很美(1)
  • 2010-01-20 14:55
  • 作者:崔泳
  • 来源:e医疗

8月初,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发布了《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8月19日北京市卫生局召开全市预约挂号工作部署会,会议要求从9月开始,北京市所有三级医院都要开展预约挂号服务,并逐步推广到二级医院,重点推动社区转诊患者的预约挂号和复诊预约工作。年底前,三级医院的复诊预约挂号比例要不低于40%,口腔科、产科复诊预约比例应达到100%,出院病人门诊复查预约率要达到60%以上。

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北京市卫生局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预约挂号服务,同时,在很多医院推出了“北京市医院预约挂号一卡通”,但是没过多久,该项目就名存实亡了。此后,很多大型医院相继推出本院的预约挂号卡,主要发给离休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等高端患者。这些预约卡的实际发卡量非常有限,真正可以通过预约挂号就诊的患者不到全部患者的5%。目前,北京某家一直在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的大型三甲医院,尽管原有的挂号卡已经变成了现在的门诊实名就诊卡,但是要开通就诊卡的预约挂号功能必须要有院长和门诊部主任等少数几个人的签字。

一个深受百姓和患者欢迎的预约挂号服务,为什么经过10年还没有成功实施?其实,预约挂号并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安排几个人就可以实施起来的。现在,医院的专家号源已经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挂号难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不会仅仅通过预约挂号就能够解决的。挂号难的问题与中国现行的医疗制度和体系、与医院的管理、与老百姓的就医习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想真正对预约挂号说“爱你”还不容易。

挂号难与体制缺陷有关

在国家医疗体系层面,国内优质医疗资源非常缺乏,分布极不平衡,仅北京一个城市三级以上医院就有49家。在地方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能满足广大患者需求的情况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自然成了全国人民求医问药的首选之地。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和第三医院一年的总门诊量就超过500万人次,其中来自外地的患者超过30%,即超过150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北京有再多的专家,也不可能满足全国患者的需求。因此,要改善北京“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预约挂号,而是在于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医院的医生资源(即现有号源);同时合理地引导患者的就医行为,有效地分流病人。

另外,国内的医疗体制还没有建立起社区医生或二级医院的“守门人”制度,所有的病人都涌到三级医院。尽管这其中有很多疑难杂重症患者,但也有很多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甚至感冒患者,如果所有这些患者都挂专家号,是对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尽管北京市强调首诊病人应该先挂普通号,但这仅仅是一个建议。对于首诊患者,特别是外地来京的首诊患者,应将原籍医院的诊断证明、出院小结、病历和检验检查报告带来,与主治医师详细沟通。同时,由于标准、方法、时效性以及技术经验等原因,很多检验检查还不能实现互认,因此就需要在必须的检验检查完成并做出初步诊断之后,由首诊医生建议患者是否要去预约专家号,预约哪位专家的号。首诊挂普通号其实非常重要,它是在现行医疗体制不完善情况下的一种补救办法,但是由于患者的预期、就医习惯以及心理等很多原因,真正实施起来还不是很容易。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预约挂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