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院士支招信息共享难:跳过病历打造"电子档案"
院士支招信息共享难:跳过病历打造"电子档案"
  • 2010-01-19 17:25
  • 作者:佚名
  • 来源:e医疗

当各级医院都拥有了信息化装备,当医生们已习惯在电脑屏幕上开处方和化验单,医院和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却又碰到了难题。究竟什么时候,看病可以真的不用带病历卡?转诊可以用不着捧着一大堆片子奔波?

上海市院士中心日前主办的第41期院士沙龙,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之道:与其仅仅统一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不如“一步到位”——为每个人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化被动为主动——让“电子病历”的标准跟着“电子健康档案”走。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主持的《电子健康档案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已实施2年,目前基本完成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软件的设计。据她介绍,从今年起,课题组在全国逐步推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从你还在妈妈肚子里开始,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每个阶段的健康信息都将被记录在电子档案中。如,某年某月某日在哪里注射了哪种预防针,等等。

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从事数字卫生工作已有十多年:“早几年,医院纷纷搞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自动配药、付费,医生用鼠标点击几下,病人直接就能去化验了。但这些还是以医院为中心,医院和医院之间无法互通,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我现在的想法是以人为中心,人在家庭、在社区。所以要先在社区把每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建好,与医保结合起来,让医院来接受和采纳统一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而统一医院的信息系统。到那时,哪个医院不用这个标准,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病人。”

电子健康档案采用模块化设计,操作起来很便捷——医生只需点击Yes或者No,就可建档。慢性病和传染病管理,还将有专项档案,便于卫生部门评价社区综合防治模式。预计到今年底,将有100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率先上传至数据中心。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国则表示,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发达国家早已开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设,既有可借鉴之处,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英国预算用60亿英镑打造NPFT项目,结果负面新闻不断:几乎每个集群的系统架构设计都被发现了缺陷,屡有医生拒绝使用;不断交付延期,至2006年已耗资130亿英镑。这一案例也让信息产业界和医疗界意识到,数字卫生系统的建设要谨防陷入“技术至上”的陷阱,需要一整套以人为本的“社会-技术解决方案”。张建国认为,电子健康档案至今在国际上没有成功案例,也没有成熟的技术理论,面临多项挑战。

【责任编辑:风逝 TEL:(010)68476606】

标签:电子档案  
  • 分享到: